后臺-系統(tǒng)設置-擴展變量-手機廣告位-內容正文底部 |
目前廣泛用于造紙的樹木有哪些,
只要是樹木,只要含有纖維都能用于造紙。
因此選擇造紙樹木的標準主要看三點:
1)生長周期要短
2)易于種植,而且附加價值高
3)纖維含量高,而且樹木質地不硬。
現在比較普遍的造紙樹木是桉樹。川西地區(qū)很適合這種樹種的大面積種植。桉樹成長很快,喜溫暖氣候,但不耐濕熱,氣候過熱生長不良,喜肥沃濕潤的酸性土。良好環(huán)境下,1年苗可達1.5-2米高,3年生高達9米,10年生高約20米,20年生高約30米,以后生長漸慢,6年生即可開花結實,15年后進入盛果期。
一般3~5年就可以進入輪伐期,具體的情況要看當地的氣候條件了??梢哉埥虒I(yè)的種植人員。
現代造紙的原料有植物纖維(木材、竹、草類等),礦物纖維(石棉、玻璃絲等),其他纖維(尼龍,金屬絲等),還有用石油裂解得到的高分子材料。目前用于書寫、印刷、包裝的紙仍主要以植物纖維為主要原料制成??煞譃閮深悾耗静睦w維原料,直接從樹木中獲得的植物纖維。非木材纖維原料,又分草類纖維原料、韌皮纖維材料和籽毛纖維材料。
以下是一些種植的資料:
于11-12月采種,次年春播,也可在7-8月采種,當年播種。每100千克果實可獲種子1.5千克,千粒重藍桉為2.8克、直干桉為1.5克,種子發(fā)芽率達90%以上。
1、母床育苗。選擇土壤肥沃的菜園地做苗床地,在3月中旬播種,精細整地理墑,墑寬1.2-1.6米。將種子浸泡48小時后,用細沙拌勻種子撒播于苗床上,用細糞土覆蓋1-2厘米厚。澆足水后蓋膜,播后7-10天可出土,土壤保持濕潤、通風,防止高溫燒苗。當小苗長至5-10厘米高時,揭膜煉苗;苗長到30-40厘米高時,宜選陰雨天移栽,易成活。在滇中地區(qū)于6月上旬至7月上旬移栽最佳。
2、營養(yǎng)袋育苗。營養(yǎng)土裝袋后,將浸泡好的種子播于袋中(每袋2-3粒),再覆蓋一層細糞,澆足水后蓋膜,注意通風和保持水分。在小苗成長期間定苗,拔出弱小苗,每個營養(yǎng)袋留1株。待小苗長至10-20厘米高時可以移栽,一般3月上旬育苗,6月上旬雨季進行移栽。
3、苗床管理。待幼苗出苗后,拔除苗床的所有雜草。桉樹幼苗易發(fā)生立枯病,發(fā)病初期每畝用70%敵克松500倍液(每畝用100千克藥液),噴淋或澆潑苗床2-3次,每次間隔時間10-15天。
紙盒子怎么做大樹
準備的材料:硬紙板、膠水、美工刀、色筆
制作方法:
1、準備兩張快遞箱的硬紙殼,剪出圣誕樹的基本輪廓。
2、每一片上下中間位置裁出一條縫,縫的寬度就是紙殼的厚度。
3、上下拼接,將兩個紙板卡在一起,成為一個立體的大樹,從上面看,交叉形狀呈十字形。
4、在做好的大樹上涂上綠色。
5、為防止立不住可以在底部增加一個圓形的紙板,上面裝飾些小飾品,紙盒大樹制作完成。
可以不用樹木造成紙嗎
漢代勞動人民用簡單平常的設備,從紡織廢料中用化學和機械加工方法使纖維原料更生,制成植物纖維紙,在化學史和工藝史上的確是件值得大書的一項成就。這里有兩個技術關鍵。一是用化學方法把纖維原料中的非纖維素成分去掉,再用強力舂搗使純纖維素大分子被切短和分絲。二是設計出一種多孔的平面篩,使紙漿能在篩面上滯流,把大部分水濾出后,含少量水的纖維便留在篩面上,再經干燥脫水,就構成一張有一定機械強度的紙。這種平面篩就是抄紙器,是現代長網和圓網造紙機的原始雛型。
公元二世紀造紙術在我國各地推廣以后,紙就成了和縑帛、簡牘的有力的競爭者。公元三到四世紀,紙已經基本取代了帛、簡而成為我國唯一的書寫材料,有力地促進了我國科學文化的傳播和發(fā)展。公元三到六世紀的魏晉南北朝時期,我國造紙術不斷革新。在原料方面,除原有的麻、楮外,又擴展到用桑皮、藤皮造紙。在設備方面,繼承了西漢的抄紙技術,出現了更多的活動簾床紙模,用一個活動的竹簾放在框架上,可以反覆撈出成千上萬張濕紙,提高了工效。在加工制造技術上,加強了堿液蒸煮和舂搗,改進了紙的質量,出現了色紙、涂布紙、填料紙等加工紙。
從敦煌石室和新疆沙磧出土的這一時期所造出的古紙來看,紙質纖維交結勻細,外觀潔白,表面平滑,可謂“妍妙輝光”。公元六世紀的賈思勰還在《齊民要術》中,專門有兩篇記載了造紙原料楮皮的處理和染黃紙的技術。同時,造紙術傳到我國近鄰朝鮮和越南,這是造紙術外傳的開始。
公元六到十世紀的隋唐五代時期,我國除麻紙、楮皮紙、桑皮紙、藤紙外,還出現了檀皮紙、瑞香皮紙、稻麥稈紙和新式的竹紙。在南方產竹地區(qū),竹材資源豐富,因此竹紙得到迅速發(fā)展。關于竹紙的起源,先前有人認為開始于晉代,但是缺乏足夠的文獻和實物證據。從技術上看,竹紙應該在皮紙技術獲得相當發(fā)展以后,才能出現,因為竹料是莖稈纖維,比較堅硬,不容易處理,在晉代不太可能出現竹紙。竹紙應該起源于唐以后,而在唐宋之際有比較大的發(fā)展。歐洲要到十八世紀才有竹紙。
這一時期的產紙地區(qū)遍及南北各地。由于雕板印刷術的發(fā)明,興起了印書業(yè),這就促進了造紙業(yè)的發(fā)展,紙的產量、質量都有提高,價格也不斷下降,各種紙制品普及于民間日常生活中。名貴的紙中有唐代的“硬黃”、五代的“澄心堂紙”等,還有水紋紙和各種藝術加工紙。唐代的繪畫藝術作品已經有不少紙本的,正反映出造紙技術的提高。
在公元十到十八世紀的宋元和明清時期,楮紙、桑皮紙等皮紙和竹紙?zhí)貏e盛行,消耗量也特別大。造紙用的竹簾多用細密竹條,這就要求紙的打漿度必須相當高,而造出的紙也必然很細密勻稱。先前唐代用淀粉糊劑做施膠劑,兼有填料和降低纖維下沉槽底的作用。到宋代以后多用植物粘液做“紙藥”,使紙漿均勻,常用的“紙藥”是楊桃藤、黃蜀葵等浸出液。這種技術早在唐代已經采用,但是宋代以后就盛行起來,以致不再采用淀粉糊劑了。
這時候的各種加工紙品種繁多,紙的用途日廣,除書畫、印刷和日用外,我國還最先在世界上發(fā)行紙幣。這種紙幣在宋代稱作“交子”,元明后繼續(xù)發(fā)行,后來世界各國也相繼跟著發(fā)行了紙幣。明清時期用于室內裝飾用的壁紙、紙花、剪紙等,也很美觀,并且行銷于國內外。各種彩色的蠟箋、冷金、泥金、羅紋、泥金銀加繪、砑花紙等,多為封建統(tǒng)治階級所享用,造價很高,質量也在一般用紙之上。
這一時期里,有關造紙的著作也不斷出現。如宋代蘇易簡的《紙譜》、元代費著的《紙箋譜》、明代王宗沐的《楮書》,尤其是明代宋應星的《天工開物》,對我國古代造紙技術都有不少記載。而《天工開物》第十三卷《殺青》中關于竹紙和皮紙的記載,可以說是具有總結性的敘述。書中還附有造紙操作圖,是當時世界上關于造紙的最詳盡的記載。
以竹紙為例,《天工開物》中指出:在芒種前后登山砍竹,截斷五七尺長,在塘水中浸漚一百天,加工捶洗以后,脫去粗殼和青皮。再用上好石灰化汁涂漿,放在楻桶中蒸煮八晝夜,歇火一日,取出竹料用清水漂洗,更用柴灰(草木灰水)漿過,再入釜上蒸煮,用灰水淋下,這樣十多天,自然臭爛。取出入臼,舂成泥面狀,再制漿造紙。這些記載,和后來的民間土法造竹紙過程大體相同。
造紙術在公元七世紀經過朝鮮傳入日本,八世紀中葉經中亞傳到阿拉伯。在阿拉伯(古時稱“大食”)的報達(今伊拉克的巴格達)、大馬色(今敘利亞的大馬士革)和撒馬爾罕等地組織第一批造紙工場的時候,還是我國造紙工人親自傳授技術以后興建的。阿拉伯最初造的麻紙,用破布做原料,采用的是我國的技術和設備。阿拉伯紙大批生產以后,就不斷向歐洲各國輸出,于是造紙術也隨后由阿拉伯傳入歐洲。
公元十二世紀,歐洲最先在西班牙和法國設立了紙廠,十三世紀在意大利和德國也相繼設廠造紙。到十六世紀,紙張已經流行于全歐洲,終于徹底取代了傳統(tǒng)的羊皮和埃及紙莎草紙等,此后紙便逐步流傳到全世界。
在公元前二世紀到公元十八世紀初的兩千年間,我國造紙術一直居于世界先進水平。我國古代在造紙的技術、設備、加工等方面為世界各國提供了一套完整的工藝體系。現代機器造紙工業(yè)的各個主要技術環(huán)節(jié),都能從我國古代造紙術中找到最初的發(fā)展形式。世界各國沿用我國傳統(tǒng)方法造紙有一千年以上的歷史。
紙是木頭做成的嗎
做紙的原料很多,不一定非是木頭。
造紙的主要原料是植物纖維,我國所用的植物纖維原料品種比較多,分為六大類:
1、是針葉樹木材,如落葉松、紅松、馬尾松、云南松、樟子松等;
2、是闊葉樹木材,如楊木、樺木、桉木等;
3、是草類植物:如蘆葦、竹子、芒稈、麥草、稻草、龍須草、高粱稈、蔗渣等;
4、是韌皮纖維類,如亞麻、黃麻、洋麻、檀樹皮、桑皮、棉稈皮等;
5、是種毛纖維類,如棉花、棉短絨、棉破布;
6、是廢紙纖維類,按照我國的習慣劃為一等廢紙(未經印刷從工廠或有關單位挑的白紙邊、破殘紙),二等廢紙(經過印刷的廢舊書刊、報紙),三等廢紙(除了以上兩種以外的一切廢紙、舊紙板、破紙箱)等。
造紙的原料主要是植物纖維,原料中除含有纖維素、半纖維素、木素三大主要成分外,尚有其他含量較少的組分,如樹脂、灰份等。此外還有硫酸鈉等輔助成分。
紙,是古代中國勞動人民一個重要的發(fā)明。上古時代,祖先主要依靠結繩紀事,以后逐漸發(fā)明了文字,開始用甲骨作為書寫材料,春秋時期又發(fā)現和利用竹片和木片以及縑帛作為書寫材料。但由于縑帛太昂貴,竹片太笨重,于是便產生了紙。中國古代四大發(fā)明之一,造紙術與指南針,火藥,印刷術一起,給中國古代文化的繁榮提供了物質技術的基礎。紙的發(fā)明結束了古代簡牘繁復的歷史,大大地促進了文化的傳播與發(fā)展。造紙術是中國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,用于書寫、印刷、繪畫或包裝等的片狀纖維制品。
后臺-系統(tǒng)設置-擴展變量-手機廣告位-內容正文底部 |
版權聲明
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,不代表本站立場。
本文系作者授權發(fā)表,未經許可,不得轉載。
本文地址:http://webmastere.cn/djz/41718.html